【干货】2018中医实践技能针灸操作高频考点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日期:2017年12月08日

中医实践技能考试中,针灸操作是一个难点,小编为大家总结了历年来中医时间技能针灸操作高频考点:

1.毫针刺法

此部分内容常考察的的有体位选择,对于此部分内容要知道哪些部位的腧穴适宜何种体位。

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卧位:适宜于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头、颜面何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行针手法:此部分内容要掌握基本的手法提插法及捻转法的基本操作情况。

提插法:使用提插法时指力药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

捻转法: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药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

6种辅助手法:
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要知道其具体的内容。)

捻转补泻:
【操作方法及步骤】 :
1.选取腧穴部位。
2.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消毒应针刺的腧穴部位。
3.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 补法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者为泻法 。

提插补泻: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腧穴部位。
2.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消毒应针刺的腧穴部位。
3.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 泻法 。


2.灸法操作

此部分内容常会让演示艾灸中直接灸及间接灸中一些常见灸法的操作。

常见的有:
隔姜灸: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部位。
2)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
3)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4)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

隔蒜灸: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部位。
2)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
3)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温和灸: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部位。
2)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左右,进行熏烤。
3)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张,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通过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雀啄灸 :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部位。
2)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回旋灸 :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部位。
2)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3.其他针法操作

一、点刺法: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部位。
2.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
3.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
4.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mm,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 3~5mm 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 5.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二、挑刺法: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取部位。
2.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
3.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
4.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l~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黏液。也有再刺入5m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
4.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

此部分内容要知道常见的几种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考试中常会考到的有晕针及弯针的处理。其他也会涉及。

一、晕针的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二、滞针的处理: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三、弯针的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 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 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四、断针的处理:嘱患者切勿变更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予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熟记其主要的穴位治疗及治法内容

一、偏头痛
治法:疏泄肝胆,通经止痛。以足厥阴及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取穴:太冲 足临泣 外关 丰隆 头维 风池 率谷 角孙 。

二、落枕
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外劳宫 阿是穴 肩井 后溪 悬钟 。
配穴:风寒袭络者,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者,加内关及局部阿是穴;肩痛者,加肩嚣、外关;背痛者,加天宗。

三、中风
(1)中经络
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尺泽 委中。
(2)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内关 水沟 。

四、哮喘
(1)实证
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

(2)虚证
治法:补益肺肾,止哮平喘。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肺俞 膏肓 肾俞 定喘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

五、痛经
(1)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 。
(2)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

六、扭伤
治法:祛瘀消肿,舒筋通络。以受伤局部腧穴为主。
主穴 :腰部:阿是穴 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踝部:阿是穴 申脉 丘墟 解溪
膝部:阿是穴 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肩部: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肘部:阿是穴 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部:阿是穴 阳溪 阳池 阳谷
髋部:阿是穴 环跳 秩边 承扶

七、牙痛
治法:祛风泻火,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合谷 颊车 下关。

八、晕厥
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 中冲 涌泉 足三里

九、高热
治法:清泻热邪。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井穴为主。
主穴: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 合谷。

十、抽搐
治法:醒脑开窍,息风止痉。以督脉及手足厥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 内关 合谷 太冲。

十一、呕吐
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以手厥阴、足阳明经穴及相应募穴为主。
主穴:内关 足三里 中脘。

十二、泄泻
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水分 .

十三、内脏绞痛胆绞痛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及相应俞募穴为主。
主穴:胆囊穴 阳陵泉 胆俞 肝俞 日月 期门 肾绞痛
主穴:肾俞 三焦俞 关元 阴陵泉 三阴交
配穴:血尿者,加血海、太冲;湿热重者,加委阳、合谷。

更多相关问题:

2018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复习秘诀

 

中医医师辅导专享服务

项目

教学课程教学资料

教学服务

购买

班次

实践技能

综合笔试

入学测评

课后习题

课程讲义

辅导教材

技能资料

考前模拟

入学回访

学习计划

错题梳理

阶段测试

教学跟踪

人工答疑

实践技能班

购买

全科无忧班

2套

购买

协议通关班

 

 

3套

购买

VIP班

4套

优先

购买

冲刺串讲班

 

 

 

 

 

 

3套

 

 

 

 

购买

  • 相关阅读
在线辅导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131号